親身體驗學習,所以親身入住感受
今天要分享的主角媽媽是一位中部婦產科診所的產後護理之家負責人,也是沁美總經理-慧姐從小看到大的女孩。主角媽媽的父母與慧姐是舊識,也在中部開立婦產科診所多年,並設有產後護理之家。
當初知道懷孕的當下,就希望到其他產後護理之家坐月子,為了方便先生及婆家,一開始選中了台北的產後護理之家,他們設備新穎,餐食與知名的餐廳合作,搭配部分西式餐點的月子餐,覺得很吸引人,可以去觀摩觀摩。就在冬末春初時,呼吸道感染盛行,讓身為孕媽咪的我也開始擔心,當時原本的訂好的台北月中,公共空間較小,寶寶不在房間時,開放2位訪客能進到住房區,這樣的訪客的規範是我很擔心的。
同時也為了做好自家館內感染管控,請教了沁美的總經理-慧姐,提供我們改善的方向,慧姐也在那時候知道我們懷孕,便邀我們入住。沁美跟自家的產後護理之家,有著不同的感控、自在的活動模式,這正好也是自己很想學習的,既然如此,那何不實際入住親身體驗不一樣的月子生活呢?
選擇自家以外的產後護理之家,希望能學習母嬰同室及感控模式,我們館並不推行母嬰同室,媽媽親餵都是到哺乳室哺餵;而沁美是以爸媽希望的照顧模式為主,我也喜歡這樣的方式,所以透過這次的坐月子來體驗。
當我成為媽媽後,心境上更能體會產後媽媽的需求,在母嬰同室的彈性下,學習從月子開始照顧寶寶的歷程,產後的心情、寶寶的生理狀態、作息有時不如自己預期,會有焦急、不知所措,這些都是過渡期,雖然在過去的所學中都了解,衛教媽媽時也覺得容易,但在親身體驗時還是會覺得挫折,在理論與感受的結合還是需要一點時間去適應的。
即便有隨時可接手寶寶的嬰兒室,我的母嬰同室時間也很長,會覺得累,但藉由長時間的母嬰同室,更能體會當媽媽的心情,未來遇到館內媽媽的困難,我們更有能力感受並照顧她。
「寶寶可隨時想推去哪就推去哪,很像在家的感覺,自由自在,是我覺得最神奇的地方。」參觀時就很驚訝,入住沁美後親身體驗,感覺真的很自由,很少有月子中心如此,在沁美空間也很大,入住的媽媽在公共空間相遇也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很安全的。
在沁美很不一樣的是,照顧的對象不只是產婦及寶寶,更歡迎先生及大寶一同入住,我的房間也是我的哺乳室,全家人可以一起參與學習照顧孩子的過程。
我並不擔心這樣彈性的互動模式,因為空間真的很大,人口密度低也降低的許多風險。不過寶寶的健康、入住的規範一直是每個月子中心最擔心的事情,自家過去規範沒那麼嚴謹,每在感冒好發的季節,訪客帶著生病的孩子在會客大廳,又無法限制孩子於門外,雖不是在住房區,也都讓人員很緊張,所以現在嚴格限制後,感控及會客品質也更穩定。
大寶仍是一個很難掌控的因素,不像爸爸媽媽會樂意配合戴口罩、洗手。當初會覺得很驚訝,沁美是鼓勵大寶、二寶一起入住的,大寶透過人員的引導,慢慢建立起孩子的衛生習慣,雖然困難,但因為空間非常的寬敞,降低了人口的密度及感染機率,真的是很大的優點。入住已三周了,鮮少參與團體課程的我,都還沒近距離和其他媽媽有過的接觸,即便走在廊道上交錯而過,也保持著一段距離。
透過這裡開放的活動模式,也讓我們看到了感控上的用心,如同慧姐及護理長所說的,住民的教育、衛生習慣的養成及護理人員的敏銳度,都在維持館內的媽寶的健康,必須開始教育家庭,大寶下課後回房間要先洗手、沐浴更衣,護理人員也會時時觀察,留意大寶的衛生習慣是否落實,叮嚀並協助大寶,才能讓孩子在健康無虞的狀態下與小寶寶和平共處。
當初選擇下訂的月中就在馬偕旁邊,因為自己的產後護理之家離大型醫院比較遠,在產後的環境就常遇到媽媽跟寶寶有狀況,需要醫療資源,所以希望能離醫院近一點,若有狀況至少就在旁邊,就能夠減少來回奔波。來沁美不會太擔心醫療問題,因為先生都在,這裡離大型醫院也都不遠。
產後護理之家的專業度與安心感都是必要的,但住在沁美之後,我有了新的想法,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信任感」與「溝通」,在與爸媽接觸時的說法,建立的氛圍我覺得很重要,當爸媽願意把月子交付給你們,信任感已經開始建立,在認識沁美之後,信任感是不斷往上堆疊的,也會開始期待月子生活。
我家的方式是有合約清楚條列,規範的內容非常細節,例如沒有房間時的安排、費用,寶寶會遇到的狀況都會詳列清楚,若有症狀時的隔離照護如何處置,一但有爭議時,雙方有明確可依循的方向。同時,也覺得因為客層的不同有所差異,所以應對方式也有不同。
沁美很多狀況是靠著互相溝通,寶寶、媽媽照護的狀況在達成共識之下,依館內的設備、空間及能力允許的狀況下,找出能夠協助的方式,是我覺得很特別的。這裡重視以「人」為出發點,需求、感受都是以媽媽的角度為出發點,和很多月子中心是以寶寶為主,是我覺得最不一樣的地方,也是慧姐一直給我的觀念,要以媽媽的感受為主,才能夠照顧好寶寶。
在當時我接手產後護理之家時,慧姐一直催生,要我應該趕快生一個,因為你要有小孩,你才能感受當媽媽的感覺,現在就缺這一塊。
當時無法理解,到底是要有怎樣的感受?產後才體會到,這真是不同的世界,一定要生過孩子才能懂那時身體的變化、心裡的感受,更能理解過去媽媽的需求,是來自於她生理的不便及心理的不安全感,過去自家產後護理之家所制定的規範雖清楚,一旦遇到實際狀況的落差,才發現必須重新思考我們所規劃的,是不是媽媽需要的,會與過去所聽所學會有不同,也是現在有了生產經驗後,我們未來需要突破的地方。
大部分產後護理之家的照顧以寶寶為主,在沁美媽媽與寶寶同等的重要,甚至是媽媽的需求更是受到照顧,其次是寶寶,這一點對我來說是更新的感受,與我自己的想法有一些不一樣;透過護理人員專業的陪伴,依照媽媽想要的方式,去營造及塑造育兒的準備及過程,帶給我比較新的體驗。
一般媽媽會想要將寶寶都放在嬰兒室裡,雖然護理人員同樣會教學,但對我來說感受度不同,沒辦法體驗帶孩子的過程;在這個月,我更期待育兒過程的學習,能讓護理人員慢慢帶給我,有疑問能及時提供意見跟指導,每個媽媽希望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期待的育兒過程都不同,主要是看媽媽要甚麼。過去,我們從理論上知道媽媽的照顧很重要,但沒有親身感受就不會有這麼深的體驗。
產後,我開始學習長時間的母嬰同室,白天都自己帶寶寶,晚上孩子才回嬰兒室。直到最近,連續三天的大夜開始試著跟孩子相處,先適應晚上帶孩子回房的感覺,才知道回家後如何應對,第一天大夜回房覺得無法接受,「怎麼會這樣!」因為寶寶半夜餓了,媽媽只能一邊睡覺一邊餵奶;第二天有了心理準備後就適應了,而且這兩天寶寶都蠻乖的;到了第三天的凌晨寶寶有點「歡歡」都不睡覺,不過都還能夠掌控,其實就如同成人,也會有半夜不想睡的時候,即便很累了,也要在睡前看個電視、滑個手機。現在的我更能夠體諒我們館內的媽媽,24小時母嬰同室的心情,中間會崩潰到哭的心情,都更有感受,面對媽媽的無助,我們也開始思考調整的腳步。
對爸爸來說,這裡的育兒生活讓他耐心陪伴孩子,也更有參與感,還意外養成了對味道的忍耐度,剛開始幫孩子洗屁屁時,還太敢洗肛門口,連看都覺得不舒服、不斷作嘔,我看了都覺得很難過,直說「我來洗好了」,爸爸邊洗邊吐,仍堅持著說「嗯!沒關係…嘔~」,現在則已訓練有素,洗屁股已經不會作嘔了。(笑)
看到先生邊換尿布邊作嘔,還是很努力的學習,到了現在,不管是洗屁股、換尿布、餵奶⋯等等的事,都已經可以得心應手,媽媽本人覺得很欣慰。對比媽媽的淡定,覺得身為母親,天生就有一種濃厚的使命感,即使吃飯吃到一半,依然可以自在的換洗剛排便的娃兒。
在這裡常會看見夫妻一起或爸爸會推寶寶回嬰兒室,在推送的過程就是跟孩子相處的過程,屬於兩人的獨處時間,這是個很不一樣的地方,也鼓勵爸爸一起育兒,還有孕期的爸爸養成班,常在FB看到許多爸爸挺著大肚子的體驗,為了能讓媽媽吃到住院餐,課程安排的動機及氛圍的建立都感受到了沁美的用心。